close

在當代藝術的沸騰氛圍中,於美術館、商業畫廊與藝博會的場合裡,都不難見到裝置、錄像、觀念藝術的藝術家與其作品,但如何該觀看這些當代藝術,又該如何深入研究?相對於那些早已無法負荷的傳統藝術史學方法,開闢新的學術理路與研究視野,則是當今策展人與學界不可迴避的議題。而如今,科技藝術隨著軟硬體的技術開發與突破,超越既有物質(Material)的媒材使用,一方面間接開闢了一個新媒介的產生而非媒材,另一方面則是科技藝術的創作無法像紙筆那般的信手捻來,而提高藝術家在該創作領域的技術門檻,無疑增加了科技藝術與一般觀者的距離感與神秘性。

  然而,VR(Virtual Reality)虛擬實境的技術發展,擘劃出觀者對於作品新的觀覽樣態,拉近了科技藝術與觀者之間的關係,「介入」作為觀者進行觀讀作品的渠道,而「互動」也讓觀者融入為作品內容的一部分,雖是不太嫻熟地操作著那有點重量的頭戴式設備,其中卻能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澆注的熱情與態度。VR的運用在科技藝術的展陳範疇中,我認為就像一場科技藝術的火力展示,藝術家得以在硬體(裝置、控制器、耳機等)與軟體(程式、視覺設計、音像等)之間取得到極致平衡,使我能在一張小椅凳上,就能穿梭於藝術家所構築的在沙中房間( La Camera Insabbiata),於此開始我的迷幻遨遊。

  在沙中房間之中,觀者有著絕對自主的主控權,可自由選擇徘徊於八個不同主題房間的順序、停留時間以及其他裝置內的任何操作,各自的房間中可見到不連貫的跨域連結,像是舞蹈與寫作、動物與植物等,但每一個房間都間接,或是直接地與藝術家自身的生命經驗是有著共構性的黏著關係。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,無論是在展場實體的布置,或者虛擬實境中的視覺設定,都是以黑底白字的手繪書寫形式來貫穿,使得作品本身內部的科幻感不再冰冷,增加了具感性情感的書寫溫度,而那四處散落的英文單字與阿拉伯數字,以及藝術家所口述的呢喃回憶,這些可見符號的重組與隨機,或許也是呼應著人類對於記憶零散與再聚合的浮動過程。

 

  沙中房間於去年榮獲威尼斯影展首屆VR最佳體驗獎之殊榮,也意味著VR技術於藝術領域的貢獻開始受到矚目與重視,在成熟的技術配合之下,亦十足充滿了實驗性的體感衝擊,很榮幸能夠觀賞到如此精彩的作品,非常感謝黃心健老師與曹筱玥老師熱情的邀請,不僅讓我走進沙中房間,也實實在在的走進了VR科技藝術的大觀園。

arrow
arrow

    C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